一般的历史

1976年,已故的卫斯理大学政府与东亚研究教授大卫·提图斯(David Titus)对卫斯理大学与东亚之间最早的互动进行了研究,并撰写了一份报告。卫斯理大学于1831年建校,早在五年前就开始了这种互动。

此外,提图斯教授还编制了早期东亚主题课程和讲座的清单。

以下是卫斯理大学东亚研究相关事件的年表。

卫斯理和东亚之间的早期接触大多是由传教士促成的。卫斯理大学是参与“中国基督教学院的美国背景”项目的11所高校之一,该项目由卫斯理大学亚洲语言文学系(名誉教授)Ellen Widmer领导。该项目的网站包含了大量卫斯理特有的信息,包括1900-1950年卫斯理阿古斯学生报纸上的许多全文文章。

弗里曼的遗产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卫斯理大学东亚研究的发展得益于曼斯菲尔德·弗里曼(16岁)、他的儿子霍顿·弗里曼(43岁)和弗里曼基金会的富有远见的支持。

这里收集的是从过去卫斯理校友杂志上的一篇关于弗里曼夫妇的专题文章中挑选出来的。

  • 第一部分,介绍
  • 第二部分,卫斯理大学东亚研究
  • 第三部分,中国岁月
  • 第四部分,晚年
  • 第五部分,霍顿弗里曼

此外,请参阅1976年开幕的曼斯菲尔德弗里曼系列讲座的信息。

freeman

孟志明博士

CEAS收藏的最大和最重要的捐款是由Paul Chih Meng博士捐赠的,为了纪念他,我们在一楼设立了学生阅读休息室。

孟博士是儒家哲学家孟子的第七十三代后裔,在北京接受了传统的儒家经典教育。他继续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孟博士欣赏中美两国文化的精华,在增进两国之间的了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他漫长的教育生涯中,他曾担任美国中国研究所所长(直到1967年),著有《中国说话》(1932年)和《中美理解:六十年的探索》(1981年)。

孟博士对跨文化理解的终身承诺也通过孟阅览室的中国书法表达出来。壁炉架上展示的是“大同”两个字,即“大同”,孟博士将其解释为“天下万物的伟大共同基础——所有伟大的宗教和道德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大同”是不同价值观和谐融合的理想,是中国哲学中反复出现的主题。这一主题也可以从孟牌匾上的孟子语录中看到。这六个大字为智者提供了“居天府,立天地,行大道”的指导方针。对于整个铭文的转录和翻译,请点击这里:http://www.wesleyan.edu/ceas/about/history.html。